大宅门的观后感

他山之石

Service support

大宅门的观后感

《大宅门》是一部由郭宝昌执导,斯琴高娃 / 刘佩琦 / 陈宝国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家庭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宅门》观后感(一):此身爱罢无归处——一身傲骨铮铮的响!

  《大宅门》,是我喜欢风格,看完了,觉得好压抑。一个小时候让人无奈的混小子,到独霸一方的胶王,再回来撑起一个养满了扶不起的阿斗的家,再到老年时干的那些让我不理解的事,这样一个除了他妈谁也没怕过的白景琦终究也只能五十七岁就立遗嘱了。我看小说不愿意把内容与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说不定人家作者都没想那么多呢,不过是生在乱世描述一下事实而已。所以,我并不把这个惨痛的结局完全归结于日本的入侵。如果不经历那么多大难、没有陷害、没有敲诈勒索、没有自家人吃里扒外和争风吃醋,大宅门会到那部田地?

  (一)宅门内外的小人

  《大宅门》里描写的小人实在是让人发指,没有廉耻,不长记性,还真是《乔家大院》里孙大光说的“又坏又聪明”!最狠的要数贵武,最无赖的要数王喜光,最无耻的要数韩荣发。

  贵武的死,让人有气愤又觉得悲哀寒冬腊月的让自己儿子打死,是很可怜啊,可是想想他一生干的事,觉得就算那样死了也不解气。王喜光这个小人一生得意的时候倒是更多,他不是那么坏,只是很贪,会手腕,也许就是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吧,一个溥仪身边的太监,到白家大总管,再到汉奸,几起几落的也不容易。可他最后勒索白家的那点我就看不上,一码是一码,最看不上记仇还想着报复的人,而且,自始至终都是他对不起别人。韩荣发就是一标准的市井无赖,又蠢又笨,没道德!还是很感慨,再厉害的人啊,遇上小人就很无奈了……

  (二)宅门里的败家子

  不得不承认大宅门里养着一大群的阿斗,可是最猖狂的要数颖宇和敬业。不仅仅是让人可悲,简直是让人气愤。颖宇从年轻到老一直就那副德行,整天吃里扒外,卑鄙无耻。白家遭的几次大劫难他都功不可没,要不勾结着外人来算计自家人,要不就是出事了火上浇油。到老了也只记得吃喝嫖赌。不过临死前,他总算觉悟了,做了件好事。白敬业这人不说也罢,太让人气愤了,没一点骨气,完全一堆烂泥。

  (三)宅门内外的爱情

  说到宅门里的爱情,首先想到的就是杨九红,我真的不知道她是把自己赎出来对呢还是不赎出来对,似乎两条路的结局都很凄惨。一开始我对她的印象极好,刚烈、大方、通情达理、聪明绝顶,又是会居家过日子的人。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但终究不是她的错,也是被哥哥嫂子卖了。也许谁也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吧,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自己亲生的女儿被人抱走,长大后不认自己,不认也就算了,还那么冷言冷语的刺伤她。老太太死了连波斯猫都戴孝,只有她不可以。老太太到死都没有忘记与她的较量。我始终以为她是一个豁达的人,到了暮年,她竞变得那样不可理喻,整日里争风吃醋,计较起了那些我以为她永远不会计较的东西。白景琦对她的爱也从年轻时的炽热变得若有若无,最终随风而散了。在老太太的面前,白景琦对她的爱一直显得很薄弱,这是最悲哀的一点。但她越是去争,就让人越觉得她厌恶。

  我一直在想白景琦的那句话,正常的人搁不正常的人眼里就不正常了。玉婷对万筱菊的痴让我很难理解,好好的大家闺秀寻思着去给一戏子做妾,被拒绝后与人的照片厮守终身,绝对精神恋。

  “看到这座坟谁也不会想到当年的爱恨情仇”,贵武与大格格之间完全是孽缘,一个是堂堂的武贝勒爷,一个是正正经经的詹王府大格格,换个角度,一个是毫无廉耻的卑鄙小人,一个是刚烈倔强的豪门女子,真不知道这是怎样的组合。只是简单的爱情也就罢了,贵武还是一个胆小如鼠的负心汉,大格格为这份爱情什么都丢了,尊严、名声、所有的荣华富贵,最后连自己的孩子也丢了,当她求着詹俞放她出去找孩子的时候,那是怎样的凄惨!也算好人有好报吧,她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儿子相依为命,临终了也有女儿去送终,可怜的贵武,哎……

  (四)宅门内外的仇恨

  白家的几起几落,都因仇恨而起,白家与詹府的仇恨简直是段孽缘,只要任何一家不逞强,得饶人处且饶人,都不会越结越深。白家与关家的仇,很无奈,怪只能怪关家气度太小,蛮不讲理。这些仇恨,一直在被小人利用着,挑唆着。致使在白家二老太太在世的几十年里,没过过几天清净日子

  最重要的两个主角我还是喜欢的。二老太太一生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确是个让人佩服的角。白景琦也是一个男子汉,虽说也干过不少缺德事,但他仗义,有骨气,有胆识,有头脑不畏强暴,讲义气又孝顺,与宅门里其他的人比,实在是很难的。

  大宅门的解散也是一种顺应吧,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与风浪,在那么多的人的摧残和啃噬下,森严的大宅门也该敞开了,随着大家的各自散去,那些宅门里的规矩也烟消云散了。人始终是向往自由的,年轻的孩子们去到各地求学,不是为这个宅门灌输新的思想力量,而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自由和理想。该散了,二老太太已经死了,白景琦也累了。

  《大宅门》观后感(二):从“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牌匾说开去的故事

  从长沙来北京借调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在街道两边看到最多的字眼就是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它是一种形而上的首都历史文化特征。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味道魅力,包括在北京城所产生的一个国内最负盛名的老药铺——同仁堂。

  同仁堂有一条祖宗传下来的古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无独有偶,在电视剧《大宅门》的很多场景里面,我们不时可以看到一块镌刻有“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舒同字体老匾,而下一个镜头基本上是白家人在老匾下面做着关乎白家存亡盛衰走向的各种决定

  “修合” 是一个有关中药采制过程的术语。修,指对未加工药材的炮制;合,指对药材的取舍、搭配、组合。修合就是指中药的采集、加工、配制过程,它涉及到药材的产地、成色、质量、加工等因素,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

  此联的含义是:在药品的泡制过程中,用药的斤两是否足称,用的药材是否上乘、制作过程是否真按规矩去做等等此类只有自己才会心知肚明事情,旁人根本无从了解明白,但自己是问心无愧,是对的起病家的,而这一切上天都知道,自有公论。

  1)

  医药世家白府与官宦世家詹府,由于詹府的大格格一对私生子女的纠纷而结下深仇。此乃电视剧《大宅门》的第一个高潮部分。白家吃的就是医病救人这碗饭,真心的“修合”换来的是白家人始终无法参透的种种未知和恐慌。之后白颖园被打入死囚,大奶奶自挂白家悬梁而亡,百年老号百草厅老药铺被查封,全府陷入绝境,乃至于老太爷白萌堂溘然长逝。

  白府的“修合”被置换到了一个女人操持家务的全新空间,在白家这一艘摇摇欲坠的大船上面,在封建社会一向所轻视的妇道人家又能如何撑得起这么种的担子呢?按照现在的网络潮语,白二奶奶能否hold住能否内心足够强大呢?起码看完故事的人都明白,斯琴高娃饰演的这个角色让我们七尺男儿佩服个紧!

  “咱宫里头得有人。”是的小时候经常跟随外婆听豫剧的我见惯了太多“朝中无人莫做官”的舞台故事,而二奶奶也无疑深谙此道并确实是这样做的,白家大爷打入死囚并“秋后问斩”的事例让她明白了关系网的重要性。在为了盘回白家老号百草厅这件事情中,她私自偷偷的动用祖先堂的银子为常公公买了一所外宅,外加两个姨太太,OK!成功,顺利打通了宫中“寿药房”的总管常公公,这是新环境下全新“修合”的暗线之一,“放长线钓大鱼”的第一条鱼就是顺利把百草厅白家老号给成功摘了回来。

  不得不说二奶奶的这种“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勇敢其实暗藏的前瞻的视角和独有的魄力,与白三爷只为自家考虑,出卖家族利益相比,有着鲜明的对比。

  与其说二奶奶靠的是关系网上下打点将老号和南记给盘了回来,倒还真不如说白府靠的是祖上遗留下来的“老人、细料和秘方”,要不然董大兴这个大掌柜也不会天天追在三爷屁股后面追着要秘方。

  白二奶奶“存心”留着柜上的几位老先生,比如赵五爷、涂二爷等人之后都又为白家的知恩图报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此乃有“天知”也!

  2)

  “修合”的故事之后被白景琦和黄春以及杨九红等人的故事冲淡了一些,可作为将“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作为药号的古训来说,之后的反例更是证明了“修合”的重要性。

  作为七老爷白景琦的独生儿子,白敬业是压根看不上这些“封建遗老”的中药材,尽管白景琦如法炮制,让敬业和当年自己和涂二爷、徐先生一起到安国去办药,可是这孩子却逛起了窑子,好的没学来,这点倒蛮无师自通的。

  也罢,玩女人也就罢了,不过白敬业还在柜上掌管配药房,话说这种典型纨绔子弟眼高手低的人能够记得“修合”吗?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偷梁换柱,怎么缺德怎么来,话说这样的“修合”能够换来如何的“天知”呢?好吧,你可以理解为他不懂中药,但是他和王喜光沆瀣一气,承担什么被服厂,这倒好,直接被下到大牢里面了,当然这这里的各种原因也不能不忽略老太太白二奶奶对这个不肖孙子的溺爱有加有关系。

  无论怎样“修合”,无论怎样“存心”,事情的结果一定会到来的。

  一身铁骨的七爷白景琦临危不乱,如果此时“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他决定自曝家丑,当即召集药行商会全体员工大庭广众之下,白景琦痛心疾首严厉处置了不肖之子白敬业,一把火当众销毁了价值七万两银子的假药。

  作为第三代的掌门人白敬业来说,我估计他连“修合”二字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何谈什么修合,而做家庭教育的“修合”,我觉得白二奶奶起码在孙子教导这件事情也是失败,哪有办药带上一个丫头去陪伴理由,当然另一个极端武断的白七爷也是没有很好“修合修合”的。

  此乃又一种“天知”也。

  3)

  说一个不正不反的故事吧——

  记得以前看电影《美国往事》,电影中的男主角就属于那种“修合”不错的人,他为了自己朋友不知道悄悄做了多少事情,甚至为对方背了多少的黑锅,一切都属无人晓的范围,可是他的下场却远远不如那个做坏事的人:爱人努力奋斗等等,自己该有的一切全没了,都转到了坏人手里被他人所利用,故事的结尾是坏人自尽而他还活着,可看到落寞孤单的他依然是一无所有,真给人一个好“存心”也没好报的感觉,难道这就是“修合”的结局吗?

  类似情况现实社会里枚不胜举。

  “修合无人晓”对很多人来讲应该是无所谓的事情,道理大家都很清楚,可“存心”被人误解却是非沮丧的事情,即使“有天知”但这并不能解除人的痛苦伤心,而误解却很容易让存好心的人失去朋友,失去不该失去的一切,这一切就算有天知又有什么用呢?

  修合无人晓,存心天怎知?

  还记得以前我在我们老师办公室看到他读完《岳飞传》后写了一句话“问君忠心报国,下场何如?”我当时还不太明白那句话更多的社会现实意义。如今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变革加剧,种种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层出不穷,各种诱惑以及各种压力接踵而至,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是的,我们都开始学会了为自己一切奇怪,仿佛我们的思维总是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态度。在面对更多不符合社会价值和有违伦理道德的行为司空见惯,却搜寻出繁多芜杂的解释。然而,我们却似乎没有正真的面对过自己的内心,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正是少了“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平和与韧性。

  我一直在想:这个社会怎么了?这个社会的我们怎么了?

  不过当我在很多佛教寺院时我却明白了,因为又看到的一副楹联:“积德虽无人见 存心自有天知”。

  一个“虽”和一个“自”字,刹那即永恒

  《大宅门》观后感(三):看《大宅门》后的一些感想之杨九红篇

  《大宅门》我是断断续续看完的,真的很好。讲的是晚清到民国以至到抗战围绕“大宅门”里所发生的老北京的事。我真太喜欢了,而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我很喜欢老北京的那种文化,无论是从语言风格、民俗文化、人物性情等都是很有趣的,我是感觉‘大宅门’里面的京味是特浓的。第二:是‘大宅门’这个概念在我这里好像产生了共鸣。因为我小时候就在大宅门里长大的。爷爷的家族生意使我们几个房头住在一起,也跟‘大宅门’里的情节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宅门里的事也在变化。太像了,简直是个小翻版。在这里家事就不说了,主要还是讲看《大宅门》后的感想。

  大宅门里的人物是很复杂的,犹如浓缩版的红楼梦里面的人物。那些大人物暂且不说,而里面的这个人物是十分值得分析的——杨九红,白老七的二房姨太太。典型的悲剧人物,很嘘唏的一个人物角色。

  在那个年代,妓女和戏子是很低下的,作为玩物的他们是与常人不一般的。而杨九红窑姐的出身注定她命运的走向。特别是在大宅门里头。即便是在白文氏二老太太(白老七他娘)故后,其命运还是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

  杨九红在我看来,这个人的处世道行、性格魄力是有二老太太四分之一分量的。但二老太太的在世,这个不传统的人在这个极具传统的宅子里始终摆脱不其悲惨的命运。后来二老太太去了,却丝毫改不了其特定身份出身给人的尊敬或看法。而在改变与否这一点上,其较强势的性格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之一。所以杨的精神世界是一直痛苦的,到后来,其权利欲望得不到满足更是如此。

  我是很可怜这个人物的,甚至想要为她打抱不平。作为传统文化观念的代表二老太太是绝对不会对一个窑姐出身的人产生认同的。在二老太太在世这段时间,杨始终是活在违背传统的这个世界里的。她只能在白老七那里得到一丝慰藉吧。其实她是极力想去做到让二老太太认同的,但这可能吗?还是搬出那句老掉牙的话,这是传统礼教禁锢的错吧。直到二老太太离世,亲口交待不许杨九红戴孝这个节点上,把这个人的悲剧命推到一个高点。

  以至在二老太太故后,其极力想控制二房内事,甚至是白家的心已浮现,即便是二十多年没想让白老七扶正的意思,但做个实质太太的心早有了。但白府大宅子里的事谁敢打保票。当白老七要把跟他孙子差不多岁的香秀娶为正房太太时,杨九红稍平静的外表下内里可能已是翻江倒海了,或许从此归于平静的心在这已经萌发了。所以说,杨痛苦的一生之中,白老七是扮演帮凶角色的,好的由他而起,坏的也是由他而起。

  一个女人在因身份遭受痛苦时,是极想在亲情那里得到祢补的。当二老太太抱走了小红(也就是佳莉,杨九红和白老七所生之女),杨最大的心灵慰藉也没了。最致命的是,晓事理后的佳莉竟不认杨九红,甚至走向了杨的对立面。以至后来产生了杨九红同样抱走佳莉的孩子的报复性手段,让其受同样的苦。当一个女人用报复性手段慰藉内心的痛苦时,那是多么的痛的一种痛,这也是我极其可怜杨九红的原因之一。

  大宅门里的人物是非常多的,人物性格也是千差万别,我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出于对杨九红抱不平的想法,因为在今天这个角度,他确实‘不平’了,所以我要写出来,憋着多难受啊。我说句题外话,其实窑姐怎么啦,只要是两人爱得深切,窑姐照娶,怎么着。

  可能以后有想法了,其他人也写,不过最后,我真要推荐《大宅门》这部剧,就用老北京那就话“演的忒好了”。特别是对老北京感兴趣的同学,保准没错。

  《大宅门》观后感(四):随想、感触

  景琦妹子,为了万晓菊,扔首饰,嫁照片,守了十多年啊,加上年轻时时间更久,嫁给艺魂,大写的服。

  查了万的扮演者,真是个京剧演员。在二老太太大寿上妹子唱的那出戏,真美。俏皮

  有些历史轮回,做的有点过,景琦和敬业出生,杨久红女儿和女儿的女儿之间的情感,太刻意了,有点假

  把日本人演的跟智障似的,不喜欢,有些用所谓日本人的口所说的话,感觉就是自己的yy啊

  第二部换人换的不好,一的香秀演得好,有股精明劲儿,二里面感觉厉害都不到点

  春秀的儿子,就像一个明明不凶的人努力在扮演凶狠的人,有时候看得有点尴尬。

  两部看完,唯一落泪的地方,是白美死的时候,子弹掉出来的刹那,才发现,这才是一生的刻骨铭心,不是老来坐在椅子上回想然后放在心底的坦然,是被碾碎的不甘和放不下。

  其实要说,结局好的,要算景琦妹妹了,一辈子做了一件自己想干的事儿,因为我还没碰到一个值得自己这样对待的人。

  《大宅门》观后感(五):王喜光:一个见利忘义、得志忘本的小人

  电视剧《大宅门》里的太监—王喜光却是一个很特别的角色。

  太监—王喜光由于在宫里当差时,曾经帮过白家,所以离开宫后便到白家,被委以管家的重任。他却利用手里的财权,妄用二奶奶和白七爷对他的信任,不仅从中大量贪污白家钱财,而且还在外边偷着置宅子,穿着时尚,娶房姨太太,还把白家汽车偷着买下来,一副主子的派头,任自己过着主子样的生活。

  当事情败露后,白七爷大怒,当众扒他裤子查验真假太监。扒下他最后一层人皮,随后白景奇一脚把当事人踹出了‘大宅门’,让这奴才丧主,成为流浪的野狗。太监王喜光因此怀恨在心。

  俗话讲,“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槐花的寻死给了王喜光一个机会,他利用‘人命案’ ,把七爷打入监牢。然而七爷什么人呢?派香秀与 王喜光对垒,狠狠赚了王喜光一把,七爷毫发无损地出狱了。王喜光的算计、报复没能实现。

  日本人占领北平后,王喜光好像看到了希望,落魄的他,自愿做日本人奴才,摇身一变成了大汉奸。小人得志的王喜光,整天带着日本人到处为非作歹,作威作福,对白家更是变本加厉,百般刁难。

  日本人让他传唤白七爷当会长,七爷不干,没把王喜光这条狗给急死。王喜光紧紧地围着七爷,跟狗一样摇着尾巴结、讨好。可王喜光哪里知道,七爷当会长是为了 抗日啊!当日本人支使王喜光收七爷秘方时,七爷与地下党联手使了掉包计,王喜光不知道,七爷是以商会会长的身份,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除掉汉奸王喜光。

  王喜光这个太监,终究是太监。这就是做奴才的命,自愿当人家工具使。如果太监听主人的话,主人就拴着你;如果不听话,主人就让你变成丧家的野狗,不得善终。

  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终究不得好死。这就是太监王喜光的下场

  《大宅门》观后感(六):豆汁儿味的大宅门

  东西看多了,对其中的一些作品,用“欣赏”二字未免显得冠冕堂皇,看着觉得能钻入人心,倒不如称之为“神交”。不得不承认,《大宅门》的作者郭宝昌在现实中应该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以致于这部剧在我印象中是有味道的,很难意会这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说起来,不亚于包子里面的猪肉馅儿,它拥有使我大快朵颐的欲望,且永不觉腻。高贵冷艳的从来不是我的菜,在这一点上,我不能为了虚荣而违心。

  《大宅门》应早已融入进作者郭宝昌的血液里。我猜想,里面的许多场景,他能信手拈来,遂不必为此劳神,且能传神,所以这种作品的成功,是基于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之上,一种特殊的、深厚的情感,换言之,作者是用了情的。

  在众多作者里面,这是很难做到的。然而并非所有没有经历的作者都难以创造出一部好的作品,个人已知的,郭宝昌也只有这一部作品名扬大江南北。我想,可以与之齐头并进的应该算得上《少年天子》与之作者刘恒,其中的京味儿元素绝对不亚于前者,且因格局架设的不同,在语言上甚至巧妙于前者,《少》的作者大胆地运用了大量比喻。如果将张爱玲比喻为“小说界”的比喻句大师,那我就可以将“剧本界”的比喻句大师颁给刘恒。

  二者都是布局严谨,在开头通过对每个人寥寥片语的镜头混杂在一起组成了一集,一切点到为止,而在这一集中,没有什么强烈冲突,我们却早已将人物性格特点经历及未来谁与谁之间大概会发生什么样的冲突已经有了个大概的猜测。

  《大宅门》在开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爷与大爷同时给老太太买了点心,老太太不是大爷的吃三爷的,这寥寥几句对话的场景直接可以看出大爷的耿直,三爷的圆滑知变通,又能看出老太太对小儿子的宠爱。

  为什么我会提到看这部剧时会有种钻进去的感觉呢?比如当时白家的大家长亲自去给詹王府大格格号脉时,以“郁结”之名实则安胎之行,为报詹家砸车杀马之仇,暂且来不及为老爷子的胆大睿智所折服时,谁也没想到他得了马车后的一系列嚣张之举,王府车老回等人一甩辫子,早都看在了眼里,这就已经暗示结下了两家的冲突,而老爷子丝毫不理会,看到这里,我真为老爷子感到揪心。所以很难说他是一个典型世事看尽的睿智封建大家长型。

  因此《大宅门》是一部非常能够表现个性的电视剧。《啼笑因缘》的小说严独鹤在作序时有所提到,中国脍炙人口的旧小说总要有《红楼梦》和《水浒传》,二者的优点都在于人物个性的各有不同。这部作品也是同样,不仅是倔强与睿智共存的老爷子,即使是肩负重任最终收回百草厅的白文氏,也在她晚年时有容不下杨九红的封建门第的狭隘思想,这个奇女子在“当政”多年居然显示出了一种与之以往作风极为不同的“跋扈”风格,难道这样我们就能定义她是一个专制的人吗?再包括白景琦的愚孝,白颖宇最后轰轰烈烈地死……在剧情中体味悲辛串联的人物,及其合情理的心境变化,使人如临其境。

  “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这句戏词贯穿全剧,当然,在落笔时我是重看的,连一半都不到,这里面暂且提一个有趣的情节。

  日本兵占领了白家,白景琦与日本人周旋,与田壮壮饰演的日本兵田木成为朋友。在田木给老白看自己的全家福时,也欢迎老白上日本去找他喝酒,老白笑着,一字一顿道:“我一定去!”然后唱起了这句戏词,当然日本兵是听不懂里面具有终有一日我中国人会直捣你东洋老家的意思。不过我个人很喜欢这不算起眼的一段。

  未完 待续

  《大宅门》观后感(七):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

  这部剧在豆瓣上,乐视上的电视剧评分都是最高的。可谓是久仰大名啊,我打开看了看,一口气看了8集,看到凌晨4点钟,还是毫无困意,依依不舍的去休息了。二奶奶的智慧,担当,付出,大气和胸襟,不仅让白三爷五体投地,也让我佩服不已,确实是女中豪杰。但她对九红确实是太残忍了,生生地夺去她的女儿,而且处处挤兑她,更是借景琦来羞辱她;别说她养的佳莉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冷血,光是她身边的丫头,槐花和香秀在九红面前都很放肆。

  起初是二奶奶吸引我,慢慢看着我觉得白三爷的扮演者刘佩琦真是演得好,不愧是影帝,把我三爷给演活了。景琦是个志气,有胆量有手段的人,但我并不是特别喜欢他。看黄春和九红的生活,也觉得一般般,没有谁过得幸福的。香秀真是让我倒胃口,看到37,8集,主要是讲她和七爷,都看不下去了。一张精明市侩的脸,粗暴无礼的性格,还有她的嗓音,都让我看不顺眼。九红这些年忍来忍去,也是白忍了。虽然九红的命运让人心疼,但她的性格确实也有让人反感的地方。要说这大宅门的女人,谁过得最幸福还属二奶奶:丈夫不会让她受委屈,儿子也很孝顺,虽说儿子让她操了些心,但毕竟过得还是顺畅的。

  七爷的三个女人,没有一个是明媒正娶的,反映他性格的离经叛道,但他确实是个很正派的人;可信他跟黄春怎么就生出了个敬业。白家的气数看着是要尽了。

  乱七八糟的,想到哪就写到哪,就先写这么多吧。还有3集没看完呢,第二部不打算看了。

  《大宅门》观后感(八):粉红窑姐黑化史

  济南府当红花魁杨九红被富二代白景琦已开玩笑一般地抢人+入狱一系列行为感动后,自我赎身变成粉红妹子,跟二代姐姐门口苦坐三天,痴情感动豪门富家子,然后便身不由己被豪门漩涡深深带入深渊,多少年后青春不在,骨肉不认,好容易熬到天神婆婆过世,又黑化复仇不成,终遁入空门,心死意绝,再不关世事。

  要说我有多讨厌白景琦,就有多爱杨九红。白少爷因为自己的任性妄为让多少女人的人生因他受累而浑然不觉,还拿着自己的中二病“别人不让我干什么我偏要干什么”引以为傲,也算是大时代背景下或者强势母亲家庭中自然产物。可怜九红妹妹虽男人阅历无数,也不免被少爷豪迈霸气多金仗义等等是女人都心动的特质吸引,以为自己不挣名分只求相守便能了却此生心愿。无奈妾有意而郎无情,白少爷本顾忌自己家世背景不愿娶九红妹子,不愿让家人知道妹子的存在之时,妹子都没能意识到自己不但没有吸引二代哥相伴一生的能耐,又在玉芬姐带其母女回北京,女儿被夺时亦没有意识到自己压根没有掌控自身命运的手段。悲剧之种从此种下。本人始终没明白九红之所以不能像詹府大格格那样离开白府,到底是因为无法割舍对少爷的一往情深,还是因为的确没有谋生的手段,亦或是放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女人没法自立门户。总之九红妹妹在种种机会到来之时错过,一次次将自己的命运送到他所信赖但是显然靠不住的男人手里。

  直到终于熬到婆婆过世,为了提升自己在家族里的身份地位,冒死运药。只因自己嫉火太旺,生生烧灭了少爷心中仅存的一丝丝的感激之心。九红显然是忘了,做一个强大如二奶奶那样的女人,一次运药显然是不够的,或者说为了男人的感激之心去运药是远远不够的。九红说:我以为你是个男人,为了我下狱,为了我去死, 我就跟定你了。九红的悲剧在于将自己的命运绑在一个错误的男人身上,而完全没有意识到自我的能力和自己的手段。如果运药不是为了让少爷感谢自己从而再次喜欢自己,如果运药是为了以后黑化复仇变成二奶奶那般强大的女性,九红妹子断不至于让自己的后半生只能在佛前度过。

  少爷的三个女人,黄春是温柔贤淑的听话,香秀是仗势欺人的泼辣,九红则是具有能屈能伸,前能斗土匪,后能做花魁的品质。一切的一切,只在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为这个男人而活,而男人,却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大宅门》观后感(九):百年风雨,乱世香魂

  由来一声笑,情开两扇门”。电视剧《大宅门》讲述的是清末至民国一家著名医药世家的传奇故事。它以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深刻揭示了世道无常、人生苦短、悲欢离合;以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了“宅门”中人性的复杂多样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成为中国电视剧中具有代表性,开创性以及独特艺术风格的经典。

  当沉迷于大宅门中的世代恩怨,爱恨情仇,一个个鲜活美丽甚至壮烈的女性形象,犹如画中仙走下宣纸,宿命的微笑与经世的典雅让观者欲罢不能。惜钗悼玉的情怀之下,更能显突剧中每一个女性人物命运;大体来讲,她们被烙上了封建与时代的背景烙印的命运,殊途同归走向了悲剧的终点。然而她们的悲剧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时代与封建体制下的产物;在郭宝昌的这部作品中,每一个女性形象都带有朦胧的女性主权意识,隐藏在传统观念之下便形成了矛盾的人物性格和人物行动。尽管《大宅门》是一部讲述男主人公白景琦的一生传奇的故事,大体来看是一部男人的戏,然而在戏中的女性角色却不是单纯的点缀与衬托作用,她们具有自己的力量和诉求。因而这些各有千秋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魅力。

  女权主义伪装下的男权代表——白文氏

  二奶奶白文氏在整部作品中是最为重要的女性形象,她不仅仅是男主人公白景琦的生母,培养了一代商业奇才,而且收回了百草厅,收回白家老号这块招牌,拯救了濒临衰亡的家族企业,并且维系着饱受磨难,即将土崩瓦解的大宅门。在白景琦还未成年之前,整部戏中经商手段奇法的精彩戏码都集中在了白文氏一个人身上。她大胆,果断,又睿智,沉稳,目光长远,能屈能伸,让各路男人不得不甘拜下风。白文氏用一个女人的柔弱的身躯,支撑着乱世之中风雨飘摇的白氏一家。

  白文氏的人物性格塑造可谓是活灵活现,让人难以忘记。从一开始,她生下了不会哭只会笑的白景琦以后,感叹的那句“我这是生了个什么东西”这一句便全然凸显了她与众不同的性格,坚强,洒落,并且大胆;再到后来她一方面发挥着女人的优势——服软,落泪,诉苦,奉承,极尽圆滑世故又不落人口舌地打点好一切;另一方面又大胆,准确,深谋远虑,一步步收回了百草厅与白家老号;对于白家大爷白颖轩,极其仗义,散财疏通,守口如瓶,面对三爷白颖宇的质问忍辱负重,对屡次顶撞她的三爷白颖宇表现了极其的宽宏大度,在白颖宇被捕入狱后连忙打点,把人救出;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可爱可敬可佩的女人真真的不简单,是为这个传奇故事开篇的神话人物。

  然而白文氏这一形象的塑造能否是这部电视剧中女权主义,甚或是母系社会的代表呢?答案是否定的。尽管二奶奶是一个女性形象,但她不足以代表大宅门中女性的地位和力量。

  首先是她当家的前因后果。白家大爷白颖轩为詹王府的大格格诊出了喜脉,而大格格却还未出阁,为了隐瞒大格格与五贝勒有染并珠胎暗结的丑事,白颖轩被无辜下狱并且被判秋后问斩。白家也因此身败名裂,连白家老号的牌子都归了别人。白家老爷子因此一病不起,在临终前将举家上下托付给了二奶奶白文氏。白家的三个兄弟,老大白颖轩官司缠身,性命不保;老二白颖园生性懦弱,不善交际;而老三白颖宇是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的纨绔子弟。除了白文氏,家中并没有能够当家的人。二奶奶被选中成为当家的,不能说没有她自身的优势条件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时事所逼,别无他法,而白文氏的努力,也并非是出于她想要控制这个大家族的野心,最主要的还是受人所托;因而白文氏的观念中大部分沿袭自白家老爷子的意愿,维系家族,大局为重的观念才会深深根植于这个人物之中。

  其次是白文氏对于对于白景琦的女人们的态度。黄春与白景琦私定终身,被白文氏轰出了家门,但是在黄春生产的那天她还是接纳了这个儿媳——并非出于对于同是女人的黄春的同情,仅仅是因为那生下的是白家的血脉;黄春毕竟是詹王府大格格的女儿,虽然是仇家的女儿但是还是有出身有背景,算得上门当户对的,因此白文氏对于黄春表示接纳。然而对于白景琦从妓院里买来的窑姐杨九红,可谓极其残忍了,不仅不允许她进家门,抢夺了她的骨肉让母女不得相认,甚至,在白文氏寿终,咽气前,都要用上在人世间的最后一点气力喊出一句“不许杨九红戴孝”白文氏身上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和门第观念,而缺少了同为女人的一种理解和同情,由此可见,尽管白文氏身为女人,但内里的观念已经被深深的男性化。

  所谓“知子莫若母”,更别说对于洞察力惊人的白文氏。在白文氏生前,白景琦已经开始对“抱狗丫头“香秀有意,白文氏不会对此视而不见,但是她却在临终前将身边的另一个丫头“槐花”许配给了白景琦。白文氏想必是预料到了自己死后杨九红必定在家中作威作福,她要找合适的人选制衡住杨九红。槐花自然不是最佳人选,槐花稳重,刚烈,却脆弱,显然不会是杨九红的对手,二奶奶将槐花许配给白景琦,必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或许她预料到了,即使没有她的指定,香秀将来必然会被白景琦收房,因而又安排了槐花,来增强制约杨九红的力量,这样的将女性和婚姻实用化功利化的思想不恰恰是男性权威统治的思想吗?

  由此可见,白文氏内里,已经被完完全全的男性化,她秉承着男性的价值观念和处世作风,在多年的当家生涯中打磨出了锋利的棱角来让她能够立足。家中没有个能主事的男人,自己家里的丈夫更甚,阳衰必然会导致阴盛,但这样的现象不是女性自主权和独立权的觉醒,更不是女性受到重视的表现,因此二奶奶的人物形象并不能够代表女性地位的提高。白文氏的人物形象,是在女权主义伪装之下的,被男权思想建制了的女性形象。

  爱入偏执终成魔——杨九红

  不仅仅在《大宅门》中,即使是寻遍国产电视剧,也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如杨九红一般惹人怜,惹人恨,却让人心疼到骨子里的人物形象。

  在《大宅门》的第二部中,在一家用餐时,香秀推开了杨九红的房门,看到消瘦苍老的杨九红已经坐化多时,一大家子的老老少少皆为这个一生苦命的女人流下了泪水。“杨九红无声无息地走了,人们这才想起她种种的不幸,把眼泪撒给了她,这眼泪都是真诚的,可她还能知道吗?”白景琦守着杨九红的尸体,对着墙上贴着的菩萨的画像,回忆了这一生与杨九红的爱恨纠葛。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在宅门戏中,女性的形象在剧中各色人物看来往往是纷繁不一的,然而对于杨九红的死,几乎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出极大的悲哀与怜悯,并且丝毫没有做作的痕迹,这是由于观众与剧中人形成了强大的共鸣感,而归结到底,始终要归功于杨九红这个任务塑造的成功。相对于其他的女性角色来说,杨九红的悲剧性质是丝毫不受争议的,然而《大宅门》中的每一个女性的人物命运或多或少都具有悲剧色彩,杨九红的与众不同,彰显出杨九红的悲剧命运塑造十分独具匠心。

  杨九红这个人物角色承受着来自外界的鱼自身的两方面的悲剧力量;外部的悲剧力量主要围绕着她的出身展开。杨九红是白景琦从妓院中赎出来的妓女,为着这个身份,她受了一辈子的苦;不被白文氏接受,踏不进白家大宅子的门,生了女儿却被迫骨肉分离,直到最后也未能得到来自女儿的身份上的认可,而在母性被压抑的疯魔状态下她又做了不让自己的外孙女与自己的女儿相认的蠢事,让自己愧疚半生;白文氏的葬礼,举家上下,猫狗都戴孝却独独除却了她杨九红,让她饱受耻辱,槐花的蔑视,李香秀的顶撞,种种的苦难也只是因为一个由不得自己的出身。杨九红是向往幸福,向往地位,向往尊严的,而这些种种憧憬对于她来说,都像是玻璃橱窗里的商品,近在咫尺却不能得到。她不认命,她偏执,倔强,南墙撞得血肉模糊灵魂出窍方才意识到,命数的不可更改。

  然而外部的悲剧力量,仅仅是给了杨九红这个人物一个身份标签,杨九红的人物悲剧性也并非仅仅在于她命运出身的不幸,因而,杨九红的性格人物塑造上,既是人物的特点性所在,是人物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杨九红同白景琦的爱情,是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为了得到杨九红,白景琦不畏强权,得罪提督府,蹲大狱,却泰然处之,怀拥美人。对于杨九红,白景琦展现了作为一个男人最勇猛,担当的一面,成为杨九红此生的大英雄。然而从济南到了北京以后,白景琦对杨九红,仅仅剩下了辜负。母命难为,因而让杨九红饱受屈辱;生性风流,杨九红在面对百草厅的断货危机,自告奋勇,女扮男装出关押货,一路可谓出生入死,却在回来以后发现白景琦与李香秀好上了。

  杨九红纵使将自己的姿态一次次放的卑微,然而骨子里的她还是要强的。但是她的要强遇上了对与白景琦的爱,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她一生不懂得“人心不似水长流”的道理,她始终深爱着那个为了她蹲大狱的活土匪七爷,那是饱受苦难的她活下去的唯一信仰。

  杨九红是白景琦一生最爱的女人,在杨九红坐火车离开北京的那场戏中,白景琦看着远去的火车,剪掉了自己的辫子,仿佛断了此生最长的情思。白景琦对杨九红,总是愧疚,总是心疼,然而却也总是相负,他让杨九红对他既放不下,又得不到。

  杨九红的爱如陈年美酒,浓烈醇香,然而她的爱却被她燃做一团烈火,灼烧了自己的大半生。步入情网,就开始用自己的痴狂为自己亲手织就了一袭敛衾。回首她的一生,也曾如履薄冰,也曾横冲直撞,她几经挣扎却没有躲开自生自灭的命运。佛经的字里行间再无一个情字,皈依佛门,或许是她最好的归宿。杨九红的最大悲剧性在于她一贯的追求与向往,她的不认命不服输至愚笨的程度,可就是这样,这个人才可爱,才可怜,才会让人牵肠挂肚。

  “好女人”的宿命——黄春、槐花

  黄春起初并不是纯粹的大家闺秀的风范,她敢于同白景琦私定终身,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可以看出她的大胆和性情。但是在黄春进了白家的门以后,在大宅门森严的等级和封建观念下被建制为规规矩矩的少奶奶,相夫教子。对杨九红的出现不仅毫无怨言甚至多次袒护关怀,这样的女人,对于是几乎所有的中国男性理想中的最为完美的妻子人选;槐花在白文氏死后便嫁给白景琦做妾,槐花美丽端庄,温柔贤惠,对无理取闹的杨九红报以了最大的忍耐,在《大宅门》中的众多女人中,她们是最为传统,也几乎没有争议的女性形象,最能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女性形象,然而她们的结局却格外凄凉。

  黄春在白文氏的葬礼上,死在了轿子里,仿佛是被白文氏带去了一般;然而黄春的死,仅仅是被通报了一下,没有在大宅门里引起任何波澜。当下对黄春本就无甚感情的白景琦一心在白文氏的过世上,无暇顾及,而黄春溺爱的儿子白敬业也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悲伤;明知杨九红是无理取闹,白景琦为了维护杨九红,导致槐花上吊身亡,然而当时的白景琦一心照顾受伤的杨九红,甚至没有去看一眼。除了香秀,似乎没有人对槐花的死表示悲痛惋惜。多年后,白敬业到白家的地窖里偷东西,手电筒的光晃在了槐花生前的住房里,导致白家上下以为那间屋子闹鬼,白景琦这才到了槐花的房里对槐花表示忏悔和愧疚。悲凉讽刺之意再无需多言,槐花是人是鬼,都要无条件地奉献白景琦,奉献大宅门。倘若槐花真的化作了女鬼,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一番心情。

  她们都是大宅门中的好女人,规矩女人,然而她们的下场却分外凄惨。她们生前规规矩矩,以丈夫为信仰,家庭为生存核心默默地吃苦受罪,忍辱负重,却依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敬爱。对于这两个女性人物的塑造,似乎注入了编剧对于传统女性思想的反对和鞭挞,对于这类被封建观念麻痹至麻木,压抑爱,压抑自身人性的女人的无情批判。

  隐性的不自知的悲剧人物——李香秀

  乡下人家的女儿李香秀,被二奶奶白文氏买到大宅门里做抱狗丫头,白文氏过世后,李香秀与比自己父亲年纪还要大的白景琦偷食禁果,成为白景琦的四太太,并终生守候白景琦。相比于黄春的无福消受,槐花的含恨而终,杨九红的一世凉薄,香秀的命运,看上去要幸运得多;白家的内内外外的大事小情,到最后皆有香秀出面打理,白景琦因药方和日本政府方面担任会长的事情被捕入狱并遭受酷刑,生死一线时是李香秀力挽狂澜,挽救白景琦的性命于旦夕。李香秀冰雪聪明,无时无刻不抖着机灵,勇敢果断,敢于顶撞当时在大宅门中无法无天的杨九红,不畏强权,支持着白景琦的原则与日本政府抗衡作对;仁义善良,对待白家的子子孙孙甚至大宅门中的各路下人都表现出关怀。以至于让人觉得李香秀有着“小二奶奶”的风范。

  然而李香秀的人生仅仅是隐藏在幸运的伪装之下的悲剧。她的悲剧是注定的,从她的出身,从她的地位。尽管仅仅是抱狗丫头,尽管受到了二奶奶的无限青睐,李香秀仍旧是被用来交易的卑微女性,管家王喜光在她的身上捞了大笔的回扣,香秀的亲哥哥又因此敲诈王喜光为自己求得谋生的饭碗。李香秀从一开始便是戏中众多男性手中被颠来倒去的筹码。二奶奶第一次遇见香秀,问她愿不愿意做自己的丫头,李香秀表情倔强地说不愿意,转头跑掉。李香秀的性格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带着朴质的花环,穿着土布衣裳奔跑在乡间的清秀少女本就是美妙绝伦的一幅画。可李香秀无力抵抗,也无理由抵抗,从她进了大宅门,站在二奶奶身边的那一刻起,她就是毁了的了,她再也无法回到如林间的小鹿般自在动人的境界中去。

  不曾经历过情事的李香秀爱上了年过半百的白景琦,又是另一种悲剧。腰缠万贯的白景琦同她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李香秀表现得再强硬,对白景琦依旧是卑微的讨好的态度,这样的情感从白景琦造访香秀家的那一场戏就能表现出来。白景琦到了李香秀的家,吃了李香秀母亲蒸的窝头,赞不绝口,母女俩为此受宠若惊,喜形于色。这样的情感表现充满了讽刺意味——穷人因为富人不嫌弃穷而欢喜。而安慰。他们无形中贬低了自己生而为人的尊严和地位而毫不自知,甚至奉承其命运赐予他们的不公。在这样扭曲的价值观念下,李香秀的爱情观也同样是被蒙蔽的,被篡改的,她对白景琦所投入的迷恋,终将因自己降低了姿态而得不到百分之百的回报。

  白景琦在年少轻狂时遇到了黄春,为了黄春忤逆母亲,背井离乡;在自己白手起家小有事业的时候迷上了杨九红,为了杨九红蹲大狱,做活土匪;然而却在自己风光无限的中年爱上了香秀,他对李香秀的付出,是每一个寻花问柳的中年男人都拿得出的资本,可在不谙世事的李香秀看来却弥足珍贵,把兴趣当做深爱。像所有小萝莉遇上中年大叔的戏码一样,纵使他们终成正果,也不能改变李香秀这个女性形象的悲剧性的存在。

  李香秀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封建时代女性受蒙昧却不自知的特性,作者以一种极为隐性的方式呈现,在反复推敲下才能终现原本的面目。

  在《大宅门》中,除了上述的几位女性角色以外,其它的女性形象同样被精雕细琢并且具有深刻的人物意义,如大胆追求爱情却不得,价值观被严重扭曲,一生孤寂的,嫁给自己深爱的戏子的照片为妻的白玉婷;摔死了自己的儿子,又被八国联军轮奸,疯疯癫癫但依旧坚持活下去的老姑奶奶亚萍,以及因一生坎坷,最后又分不到自己赢得的家产而饱受打击,疯狂地砍伤了自己的母亲和亲姐姐,最后在痛苦中死去的白美等等,每一个人物的局限性和悲剧性之下有蕴含着丰富富人开创性的意义,体现了女性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女性人物在影视作品中的地位。

  《大宅门》观后感(十):郭宝昌:我与《大宅门》 (转载)

  我自幼在大宅门里生活,成长于大宅门中,直到“文革”来临,大宅门彻底消失,达二十六年。大宅门里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血泪情仇,几度兴衰,我耳闻目睹,亲历亲为,酸甜苦辣,悲喜怒怨,无时无刻不在激荡我的情怀;我想把它献给读者,献给观众,成了我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我想叫观众和读者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曾经这样的做人,曾经这样的活着;他们辉煌,他们龌龊,他们顶天立地,他们卑怯猥琐,他们敢爱敢恨,他们懦弱无情,我分不清他们是好人、坏人,可这样的一群人,魂牵梦绕地跟随着我,使我骚动,使我不安,我写出来了,拍出来了,我松了一口气,死亦瞑目了。

  我自十六岁始,写《大宅门》这部小说,历经四十载,三次所写的原稿被毁于政治风波、社会动乱及家庭变适,几乎丧失了斗志,自叹“天灭我也”!可是,一种责任,一种写不出来便有的一种负罪感,终于使我完成了这部作品。回首来路,除了泪,还是泪!

  这部作品自光绪六年(一八八0年)写起,直写到“文革”后改革开放的一九八0年,整个故事历时百年。现在读者和观众见到的仅仅是前半部(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只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九三七年。后面还有四十集,自白景琦出生,写到白景琦去世,一个世纪老人的一生,这位白七爷的原型就是我的养父,也是一个影响了我一生的一位世纪老人。

  一、白景琦的原型就是我的养父 

  我原本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出生不久,就过继给北京一家大户。我的养父,便是京城一脉望族的子嗣。在《大宅门》里,主人公白景琦的原型就是我的养父。

  我的养父是位影响我一生的世纪老人,他自幼顽劣,个性张扬,属于不闹出点儿事儿来活着就不自在的那种人,年轻时终于被母亲赶出家门。这一来,他更是无牵无挂,满天下闯荡,终于独创了一份家业,衣锦还乡,自立门户。他享过福,受过苦,撒过欢儿,坐过牢。他宽容大度,医道精湛,处事潇洒,救了不少人;但是,他的愚孝,他的暴戾,他的惟我独尊,也毁了不少人。所以,到现在我也很难说清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也许,生活在那么复杂的社会里、家庭里,确实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评价一个人。

  我想,我一生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形象呈现给观众。

  二、我的十二姑就是与名优照片结婚的白玉婷的原型,万筱菊就是梅兰芳先生

  《大宅门》中有位痴迷名伶的小姐白玉婷,因无法与真心倾慕的京剧艺人相爱,最后与那艺人的照片结了婚,并与那照片相伴终生。这事确有其人,这人就是我的十二姑。她迷恋的名优就是大名鼎鼎的梅兰芳先生。

  当年,我十二姑对梅先生一往情深,逢梅先生的戏必看,坐在第一排,怀里抱个首饰匣子,一边看,一边往台上扔金项链、金镯子、金戒指,最后连首饰匣子一起扔上去。唱完戏,梅先生到后台卸妆,我十二姑就在戏园子后门等着,梅先生出得门来上马车回家,十二姑就坐自己的车跟着,梅先生进了家门,大门一关,热热乎乎一家子,我十二姑一人儿苦苦地徘徊门前,非常凄惨……

  梅先生何等聪明,明知我十二姑心意,但先生品行高洁,对妻子儿女有极强的责任心,所以,一直没有给我十二姑感情上的回应。十二姑亦不是轻浮女人,她迷恋的是梅先生的艺魂,所以后来做出了跟梅先生的照片结婚的举动。

  这件事当年非常轰动,因为我十二姑非常有钱,她没结婚,没儿没女,分得的家产全在自己手里,不像其他房的兄弟姐妹,子孙一大群,再多家产也得平分。所以,当年数不清的求婚者包围着正值妙龄的十二姑,可她全然不睬,日日厮守着梅先生的照片,终老一生。

  三、大宅门的原型就是北京同仁堂

  (郭宝昌本人就是李天意的原型)

  在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我把大宅门写成百草厅。其实,这百草厅的原型就是打清末便声名远播的同仁堂。我就是在同仁堂这个大宅门中,生活了整整26年。

  但40年来,我从来没有对人说过,我写的《大宅门》就是同仁堂。我不愿透露写的是自己的家史,因为这个京城望族如今老老小小有上千口人,每个人对这个大宅门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估计有不少人像我养母一样,出于各种考虑,不一定同意我写这个剧本。为了保护这部作品,我不仅将同仁堂改成了百草厅,还把同仁堂原本的4个房头改成了3个房头,当然,人物也都进行了必要的艺术加工。恐怕现在同仁堂这个大宅门中很难有人能够真正对号入座了。

  尽管如此,《大宅门》这部电视连续剧却是忠实地反映了同仁堂这个大家族自1880年至1937年期间,随着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渐变过程。

  四、十二大腕儿跑龙套

  《大宅门》开了一个影视界众多大腕儿上场跑龙套的先河。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何群、于荣光、申军谊、赵奎娥、姜文、宁静、侯咏、李雪健,韩影等12位朋友都签了合同,好多还剃了光头,成了《大宅门》里的龙套。

  真演起来,这些朋友也都特别认真,特别出力,比方张艺谋,当时正忙着拍申奥宣传片,事先根本没时间看剧本,好容易抽出两天时间赶到排演场,一边儿剃头一边狂背台词儿,上场前还跟我说:“郭导,我可不是演员,演的不好,您言语,咱们重来!”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艺谋自始至终没离开现场一步,随叫随到,表现了极高的艺德。因为张艺谋实在太忙,拍完就赶紧走了,他走后我一看效果,有一场戏拍得不理想,还得重拍,结果回北京后张艺谋又赶过来,二话没说又剃了一回头!

  我拍《大宅门》时,陈凯歌正在英国拍戏,中间回国3天,头一天就正巧碰见了侯咏,侯咏赶紧打电话告诉我说:“凯歌说了,他第二天下午有点儿空儿。”果然,第二天下午,陈凯歌风风火火开着车赶到了北京怀柔的拍摄现场,我现给他编了一个角色,让他演济南府台衙门的一个差官,就一场戏。陈凯歌连气儿都没来得及喘一口,化好装就上场了。

  何群在戏里演的是一个当铺伙计,也剃了大光头。另外,何群除了跑龙套外,服装、道具、制景,什么都管。

  这些大名鼎鼎的第五代导演和大明星们,在我这出戏里什么架子都没有,除了上镜演角色外,见什么活儿,干什么活儿。有一次,拍我、张艺谋、姜文同时上场的那场戏时,我们仨在上头演,田壮壮当执行导演,侯咏把着机器拍摄,何群当现场美工,人们都说,这场戏,空前绝后。

  电视剧《大宅门》即将与观众见面,我献上的不仅仅是一部剧,而是我生命的全部。

来源:cyimin 栏目:他山之石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03-01 05:11:41